在中国彪炳史册的脱贫攻坚战中,对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条件低劣等不具备生存条件和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的贫困群众,在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搬迁到生活和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开发式移民,并妥善安置。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有960多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脱贫,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及范围最广、人口最多的一次移民搬迁,为全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规模移民,共计搬迁安置123.26万人。同心县田老庄乡原有4500多户,17800人,搬迁后仅剩443户1100人。自治区和同心县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搬迁后乡村的生态恢复和生态治理。
移民搬迁后的乡村情况怎样?搬迁后的乡村是土地撂荒?还是生态恢复?同心县田老庄乡杨新庄村,一个耄耋老人,为了坚守心中的那个梦想,用13年的时间,趟出了一条生态恢复绿色发展的路子。
(资料图)
出生于同心县田老庄乡杨新庄村的杨兴义,看到搬迁后出现土地撂荒,植被自然恢复比较困难,决定通过投资为改变家乡面貌做出贡献。据了解,同心县田老庄乡杨新庄村原来100多户,人口400人,整村搬迁至同心县下马关田园村、南安村。现在仅剩8户29人,是应杨兴义之请作为护林人员置留原村。
同心县田老庄乡杨新庄村,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地带与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带,荒山秃岭,沟壑纵横,位于我国胡惟庸线(400毫米降水线)的西部,属于干旱区气候。杨新庄平均年降水量只有272.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325毫米以上,“十年九旱”是这里的自然特征和真实写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在此干旱的黄土沟壑地区造林,如不及时浇水很难成活。为保障造林的成活率,杨兴义利用开采石油的钻井技术优势,在杨新庄打水井。同时协商同心县政府从扬黄工程中配给田老庄乡政府的自来水中加大半个流量,支持杨新庄生态绿化用水。
经过13年的投资和努力,杨新庄种植经济林482亩,景观林996亩,生态灌木柠条2200亩,共计3678多亩,种草8000亩,育苗1000多亩,植树20万株。经过统计,平均每棵树投入资金805元!“杨兴义的这个壮举,填补了宁夏扶贫搬迁土地复垦的空白,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其他乡村搬迁土地摞荒后的生态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北方民族大学一名长期研究移民搬迁的教授对此深有感触。
杨兴义说,“我每到一处看到花红草绿,我就恨不能将这些葱绿复制到自己的家乡。”这是宁南山区汉子杨兴义耿直忠语的真情吐露,更是他对家乡青山绿水的的美好期盼。
为了杨新庄文化生态园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果能够可持续发展,也为了我国移民搬迁的乡村生态尽快恢复,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民委重点研究基地北方民族大学西北民族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多勇教授建议:
首先,要组织科技人员对造林的树种进行筛选,通过实验,筛选一批适合当地降水量、免浇水的植物种群。生态恢复措施是通过造林恢复植被,改变生态环境,要乔、灌、草三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灌木的生长可以遮阴,使地面草长起来,减少蒸发量,给土壤干层补水,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变生境,从而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在重视生态措施的同时,当地政府应该重视工程措施,如打坝、修路、修梯田、硬化道路,减少水土流失,要将移民搬迁后的乡村纳入生态建设的规划中;
其次,在干旱地区,由于村民迁走出现土地撂荒,缺水的地方要通过就地打井寻找水源,国家远距离调水不能忽视已经移民迁出的乡村,要为当地生态恢复解决水源问题;
第三,地方政府仍要将移民搬迁的乡村纳入规划,通过植树造林与生态恢复,采取平田整地等措施,纳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建设“一盘棋”。在村民迁走后,农业用地要转换成林地,建成山川秀美的乡村,方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