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镇远县涌溪乡中屯村,环境优美,瓜果飘香,眼下正是李子成熟的季节,一颗颗李子缀满枝头,果实圆润饱满,散发出诱人的清香,不少游客趁着休闲时光,三五成群穿梭在果园里体验采摘的乐趣,感受丰收的喜悦。
【资料图】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两山”发展理念,涌溪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治理,发展乡村旅游和绿色经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加强生态治理,山更青水更绿
站在红旗电站大坝上,清澈的㵲阳河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不时有几只白鹭展翅飞过,夜色将近时,那天边的红霞愈来愈淡,晕染出一抹黄金,呈现出一派诗情画意的景象。
水清岸绿的㵲阳河
“在十几年前,一到雨季,从上游漂下来的垃圾很多,很少能够看到这样的美景。”居住在㵲阳河畔的涌溪村河边组村民吴诗辉说,曾经㵲阳河沿岸的养殖场、群众的生活垃圾以及渔民的生活垃圾都直接排入河中,河水又脏又臭,加之附近群众滥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早已失去当年的风采。
如何让㵲阳河的水更清?两岸更绿?
涌溪乡大力实施“河长+林长”协同共治机制,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体系,压实保护管理和治理责任,设置河长33名,林长18名;完善㵲阳河沿线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畜禽养殖业全部实行关闭搬迁;通过“渔民上岸”工程,引导渔民“洗脚上岸”。
“自从开展长江‘十年禁渔’以来,我就到镇远九州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来开船,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当地老渔民曾凡桥笑着说,彻底告别过去以捕鱼为生的渔民生活,如今在㵲阳河风景名胜区开起了游船,生活越过越红火。
如今,㵲阳河风景名胜区解决当地就业31人,有的开游船,有的卖小吃,有的则当起了导游。
㵲阳河越来越清、两岸越来越绿,从五湖四海来的游客越来越多,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当地群众的金山银山。
发展生态经济,产业越来越兴
在中屯村大地坪精品水果种植基地,一颗颗饱满圆润、青黄相间的李子挂满了枝头,弥漫着诱人的果香。
李子园硕果累累
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基地里1100余亩精品水果长势喜人。
“都是老客户在微信上提前预订,目前已经有几百斤的订单了,我们的李子品质好,一点也不愁销。”正在地里察看李子长势的基地负责人姚涛难掩兴奋地说,再有十来天,夏季“水果明星”蜂糖李就将上市,果子还在树上,一个个订单就接踵而至。
近年来,为积极支持基地产业发展,中屯村党支部协助流转740亩土地,动员49户农户共360亩以土地进行参股;基地通过聘请当地村民除草、施肥、剪枝等带动周边村民劳动就业300余人,直接带动农户每年增收2万元以上。
“我在基地务工有两年多了,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还把不种的土地租给基地,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63岁的村民李家莲正在基地除草,这几年,李家莲一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如今,涌溪乡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开发绿色富民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带动群众持续增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截至目前,该乡林下经济种植面积已达6260余亩,发展品种10余种,林下经济总产值8690余万元。
开发生态旅游,生活越来越美
匏瓜寨是㵲阳河风景名胜区龙王峡悬崖上边的一个寨子,神秘而独特,被誉为藏在峡谷的“世外桃源”。蓝天白云,花草茂密绿意葱葱,蜿蜒的㵲阳河从脚下静静流淌,坐落有序的房屋与鱼塘、果园、稻田交织成画。
美丽的匏瓜寨
“水清了,路净了,环境更好了,住得也更舒心了,经常有游客来这里旅游。”匏瓜寨村民王道斌是寨上第一个开农家乐、吃旅游饭的人,几年前,用10万元对房屋进行了改造开起了农家乐,按乡村旅社的标准设计了16个床位。
除了当老板,王道斌还有份兼职,在㵲阳河风景名胜区开游船。“寨上像我这个年纪,没出去打工的,基本上都在公司开船。”聊起现在的生活,他嘴角不时扬起笑容。
未来的生活值得期待。“桃树、枇杷等果树都已经进入丰果期,我还打算再多养些鸡,多养些鱼……”站在田坝上,望着眼前绿油油的稻田,王道斌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有名的“匏瓜温泉”,温泉不温,甚至还有些清凉,一年四季水温保持在26度左右,旱季不枯,雨季不浊,清澈见底,是寨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每到旅游旺季时,几乎人人有活儿干,家家有收入,乡村旅游成为了全寨人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目前,全乡有2个村发展起了乡村旅游,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通讯员 潘昌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远柏
编辑 王瑶
二审 尚宇杰
三审 谢巍娥